陕西省“十三五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

作者: 时间:2016-10-14 点击数:

陕西省“十三五”战略性新兴产业

发展规划

二〇一六年九月

目录

第一章发展基础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1

一、发展现状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1

二、发展环境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2

第二章总体思路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3

一、指导思想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3

二、基本原则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4

三、发展目标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5

第三章重点任务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6

一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6

二、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突破发展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12

三、推动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发展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16

四、推动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20

五、推动新能源产业稳步发展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23

六、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约化发展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25

七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28

第四章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30

一、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30

二、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工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31

三、移动通信产业创新发展工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32

四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创新发展工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33

五、增材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工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34

六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工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35

七、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工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36

八、卫星应用产业创新发展工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37

九、分子医学产业创新发展工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38

十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工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39

第五章保障措施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40

一、创新体制机制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40

二、推动双创发展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40

三、强化多元融资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41

四、强化人才支撑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42

五、强化国际合作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43

- 1 -

陕西省“十三五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

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

导力量,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。为进一步发

展壮大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,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,持续优

化产业结构,推动发展方式转变,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、促

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,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

发展,根据《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

纲要》、《陕西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》总体部署,

特制定本规划。

第一章发展基础

一、发展现状

“十二五”以来,我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天经

济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,依托科技、人才和产业优势,全

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。产业规模不断壮大,“十

二五”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10%,年度

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2200 亿元,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

支撑。创新能力不断提升,已建设无人机系统、视觉信息处

理、陶瓷基复合材料等16 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(实验室),

- 2 -

卫星导航、超导材料、特(超)高压输变电等技术已达到国

际领先水平,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跃居西部第一。成果转

化快速推进,高功率激光器、飞机飞行模拟器、组织工程皮

肤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,大数

据、云计算、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速推广应用。国际

合作成效显著,以三星12 英寸闪存芯片项目落地为契机,相

继引入强生、GE(美国通用电气)、赛峰、罗尔斯罗伊斯、

霍尼韦尔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,陕西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

业的投资热土。产业布局日趋合理,全省已形成关中、陕南、

陕北梯度合理、各具特色、互为补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

发展局面。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陕西实现经济转型、优

化产业结构、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。

二、发展环境

国际深度合作与激烈竞争同时并存。科技创新引发经济

社会不断融合、发展、变革,工业4.0 快速崛起,“互联网+”、

大数据、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经济飞速发展,网络化、智

能化的生产方式正在重构全球经济,高度细化分工的全球经

济体系正在快速形成,特别是随着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快

速推进,陕西站到了开放的最前沿,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迎

来国际战略合作新机遇。同时,世界各国也在激烈争夺经济

发展主导权,发达国家利用技术、专利、标准等手段,试图

继续主宰全球高端市场,战略性新兴产业外部挑战日益严峻。

- 3 -

国家政策环境与战略布局深刻调整。在经济处于“三期叠

加”、原有增长动力减弱、增长步入“新常态”的大背景下,党

中央、国务院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深入推进实施西

部大开发、创新驱动等重大发展战略,并相继出台了《中国

制造2025》、《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》、《关于积极推

进“互联网+”行动的指导意见》等重大指导政策,为推动技术

创新、管理创新、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

境支撑,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新契机。

省内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亟待平衡。我省已迈入中等发

达省份行列,但以能源、化工为主导的传统产业面临发展瓶

颈,关中、陕南、陕北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,产业转型升级、

区域协调发展需求迫切。我省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

才、技术、产业和环境等优势,在技术研发、产品开发、市

场开拓等方面已全面起步,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成为推动全

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。

第二章总体思路

一、指导思想

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以

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牢固树立创新、协调、

绿色、开放、共享发展理念,紧紧把握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

业变革重大机遇,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,

- 4 -

全面释放创新创业活力,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协同优化服务

体系,加快推进产业集聚,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

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生物技术、新能源、节能环保、新能源

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促进产业融合发展,大力实施十大

产业创新发展工程,抢占发展制高点,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

引擎,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

要支撑。

二、基本原则

更加注重创新驱动。统筹推进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的文

化、政策和制度体系建设,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环

境,强化原始创新、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,着力

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持续发展动力。

更加注重需求引领。把市场需求作为拉动战略性新兴产

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,强化需求侧政策引导和供给侧结构

性改革,鼓励商业模式创新,培育和带动新消费、新业态发

展,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激发市场活力。

更加注重产业集聚。以科技创新为源头、重大项目为支

撑、骨干企业为依托、特色园区和基地为载体,打造创新能

力强、创业环境好、产业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

聚区,推进产业集群化、集约化、规模化发展。

更加注重开放合作。以更加开放的理念、更加包容的方

式,加快融入全球创新体系,促进优势领域技术和标准推广

- 5 -

应用,开展全方位、多层次、高水平的国际产能合作,加快

产业链、价值链、创新链全球配置,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

际化发展水平。

三、发展目标

到“十三五”末,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

居全国前列,建成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制造中心和科

技创新中心。

1、引领作用显著增强。到2020 年,战略性新兴产业增

加值突破4500 亿元,占GDP 比重达到15%,带动关联产业

规模超万亿。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带动高质量就业、实现产

业转型升级、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拉动新消费热点的重要

源头。

2、重点领域率先突破。在若干重点领域形成先发优势,

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,形成一批具有全球

影响力的行业排头兵企业,培育一批具有全国领先水平和发

展主导力的创新型骨干企业,促进产业向航空、航天、软件、

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基地、园区聚集,打造集成电路、智能

终端、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产业链较完整、配套体系较完善、

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。

3、创新能力大幅提升。成功引进和培养一批战略性新兴

产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,建设一批国家级、省级工程研

究中心(实验室)和企业技术中心,建成一批创新创业示范

- 6 -

基地、众创空间和公共服务平台,形成较为完善的自主创新

体系,产业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前列。

第三章重点任务

立足现有产业基础,围绕市场需求,发挥全省科技、资

源、产业优势,着力推进技术创新,突出成果转化与应用,

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生物技

术、新能源、节能环保、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持

续引领经济中高速增长和产业中高端发展。

一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

以西安高新区、西安经开区、航天基地和西咸新区等为

承载,加快发展集成电路、新型半导体分立器件、光电子等

半导体产业,积极发展新型显示、通讯设备、智能终端等,

延伸发展应用软件、嵌入式软件、软件服务外包等高端软件

产业,创新发展基于大数据、云计算、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

信息服务业,打造国内乃至全球信息技术产业高地。到2020

年,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超过4000 亿元。

1、半导体产业

持续发挥三星项目放大效应,面向物联网、通信、卫星

导航、信息家电、消费电子等领域,重点推进高端存储器、

SoC(系统级芯片)、GPU(图形处理器)、北斗导航/GPS

- 7 -

(全球定位系统)、IGBT(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)等芯片研

发和产业化,全面发展集成电路设计、制造、封装与测试,

强化装备、材料等配套支撑,延伸完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。

大力发展MEMS(微机电系统)器件、智能传感器及敏感元

器件、宽禁带半导体器件、微波器件、半导体功率器件等,

推动新型半导体分立器件规模化发展。加快推进高功率半导

体激光器、高速光通信、光学成像等光电子技术成果产业化,

培育国际领先水平的光电子集成电路产业。

专栏1:半导体产业发展重点

集成电路设计:加快推进高端存储器、北斗导航/GPS、机载通信芯片、PLD/FPGA(可

编程逻辑器件)、GPU 等集成电路设计项目,加快建设中兴微电子无晶圆设计工厂。

集成电路制造:加快建设三星存储芯片项目二期、西安集成电路产业基地、6 英寸芯片

生产线及配套封装、8 英寸IGBT 芯片、宽禁带半导体(SiC)芯片器件等项目。

集成电路封装测试:加快推进Flash(闪存)存储芯片封测、DRAM(动态随机存取存储

器)存储芯片封装测试、高端集成电路封装等项目。

集成电路材料、设备:加快推进微电子级多晶硅、单晶硅抛光片、晶体生长设备等产业

化。

光电子集成电路:加快推进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及应用、光子集成芯片、激光器芯片、

超低相位噪声晶振芯片、高清视频传输芯片、阵列红外成像芯片、光通信激光器芯片及器件、

红外传感芯片等下一代芯片、光纤陀螺仪、飞秒激光超精细加工系统、OCT(光学相干断层

扫描)内窥系统等产业化。

新型半导体分立器件:加快推进MEMS 器件及关键材料产业化、超级结MOSFET(金

氧半场效晶体管)和新能源汽车用功率半导体器件等产业化。

2、新型显示产业

积极引进先进工艺技术,加快建设8.6 代TFT-LCD(薄

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)生产线,抢占4K/8K 超高清大屏幕电

视、大尺寸IGZO(铟镓锌氧化物)面板等产业高地。加快推

进AM-OLED/PLED、PM-OLED/PLED 技术产业化,力争在

OLED 领域占有一席之地。围绕TFT-LCD 产业链,重点发展

- 8 -

高端平板电脑、笔记本电脑、大尺寸电视及超高分辨率显示

器等高端显示产品,不断拓展在消费电子、医疗教育、国防

军工等领域的应用,培育壮大显示终端应用产品产业。积极

发展液晶、玻璃基板、背光模组、彩色滤光镜片、偏光片、

驱动IC 玻璃、各类薄膜等产品,强化显示面板上下游产业配

套能力,延伸完善显示生产设备、材料、元器件、面板制造、

模块组装、相关器件制造等产业链关键环节。

专栏2:新型显示发展重点

显示器件: 全力推进8.6 代TFT-LCD 液晶面板生产线、以及AM-OLED/PLED 、

PM-OLED/PLED 技术产业化等。

显示材料:加快推进8.6 代玻璃基板、高铝盖板玻璃、高耐热性超薄玻璃基板等新品量

产。加快液晶材料、LCD(液晶显示器)背光源、CCFL(冷阴极荧光灯)用荧光粉、PDP

用荧光粉、OLED/PLED 材料升级改造。积极推进宽幅偏光片、高纯靶材、高分辨率光阻剂

等平板显示关键部件、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。

显示芯片:加快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SoC 芯片、国产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、高

光效大功率LED 外延片等研发及产业化。

显示整机:以8.6 代液晶面板线建设为契机,积极引进大尺寸电视及超高分辨率显示器

生产线。

生产装备:加快推进对合机、光电检测系统、荧光粉清洗机、研磨机、屏老炼堆栈机和

后物流生产线等平板显示专用设备产业化。

3、通信产业

抓住5G(第五代移动通信)网络、IPv6(下一代互联网)、

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、可信网络、网络安全等发展机遇,推

动通信设备、智能终端、通讯零部件等加快发展。突破移动

通信、光通信、物联网、通信基带与射频芯片、移动互联接

入系统与终端等核心关键技术,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

能手机、移动互联平板、数据卡、可穿戴设备、车载终端、

通信模块、无线基站等产品,推动通信设备体系化发展与规

- 9 -

模化应用。充分发挥智能终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,推动产业

链不断延伸完善,引导天线、电池、模具、注塑结构件、显

示屏、印制电路板、元器件等上下游企业实现就近配套,加

快形成智能终端产业集群。

专栏3:通信产业发展重点

通信设备:加快推进下一代移动与互联网设备、宽带交换设备、国军标专用通信产品、

大型微波传输设备、中小型微波通信设备和无源微波部件等产业化。

智能终端:加快推进智能手机、手机金属壳等产业化,以及手机整体方案设计服务、基

于移动终端的增值服务。

关键零部件:加快实施WiFi 天线、超宽带天线、智能多模宽带多频天线、厚膜通信电源、

新型光纤光缆等产业化项目。

4、高端软件产业

针对信息技术新兴市场需求,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、

嵌入式软件、软件服务外包等。面向石油化工、电力应用、

企业管理、交通物流等行业应用,发展智能电网、智能交通、

移动电子支付、网络信息安全、MES(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

行管理系统)、ERP(企业资源计划)等行业应用软件,不

断拓展咨询、设计、研发、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。面向移

动通讯、物联网发展,研发以应用为中心的多功能、高可靠、

低成本、小体积、低功耗嵌入式软件系统。发展本地化SaaS

(软件即服务)运营平台与应用建设,完善和提升软件测试

与分析、MPW&IP(多项目晶圆和知识产权核)复用、EDA

(电子设计自动化)等软件服务平台,推动软件企业积极开

拓国际市场,促进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。

专栏4:高端软件重点发展领域

- 10 -

行业应用软件:加快推进网络安全、智慧矿山、电力装备、旅游休闲、水利交通、健康

医疗、石油化工等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及产业化。

嵌入式软件:加快推进测试与分析平台、IP 复用、EDA 平台建设及嵌入式软件平台和网

络化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推广。

软件服务外包:开展能源、医疗、金融、保险等行业软件服务外包,加快西安高新区、

经开区等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建设。

5、信息技术服务产业

以大数据应用价值实现为主体,加快推进云计算基础设

施建设,突破大数据获取、存储、挖掘与分析、应用服务等

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,推动大数据理论、技术和产业协同创

新,组织实施行业大数据示范应用、产业环境建设、关键技

术研发和国际合作等行动计划,实现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跨

越式发展。积极实施“互联网+”行动计划,加快互联网由消费

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,重点开展政府服务、协同制造、现代

农业、电子商务、普惠金融、便捷交通、益民服务、文化旅

游、教育培训等领域示范应用,推动互联网与陕西优势产业

深度融合,创新公共服务模式,培育新兴业态。

专栏5:信息技术服务发展重点

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建设。加快推进西安市、咸阳市国家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建设,重点开

展健康医疗、社会保障、食品安全、社区服务、公众出行等领域公共信息服务。

互联网+协同制造。围绕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,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,提

升制造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水平,加强产业链协作,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

务平台,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新体系。

互联网+现代农业。培育一批网络化、智能化、精细化的现代“种养加”生态农业新模式,

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,逐步建立农副产品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,利用互

联网提升农业生产、经营、管理和服务水平。

互联网+智慧能源。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,加快发电设施、用电设施和电网智能化改

造,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,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、稳定性和可靠性,推进能源

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。

互联网+普惠金融。鼓励互联网与银行、证券、保险、基金的融合创新,为大众提供丰富、

安全、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,更好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,全面提升金融服

务能力和普惠水平。

- 11 -

互联网+政府服务。推动全省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与整合,建立健全省、市、县三级国

家电子政务网络(内网、外网)体系。充分发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、公共信用信息

交换平台等作用,有效推动政府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。

互联网+益民服务。构建网络医疗健康大数据服务平台,推动区域医疗卫生系统数据整合,

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,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,提高健康养老服务水平。

互联网+教育培训。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,逐

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,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,促进资源的开放共享,加快教育创新。

互联网+文化旅游。构建全省文化惠民联盟超市信息平台,实现文化生产、消费、服务互

联互通。大力发展旅游网上营销、网上预订、网上支付等服务,加快智慧旅游城市、景区、

建设,实现旅游服务、管理、营销和体验的智能化。

互联网+高效物流。加快建设跨行业、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,建设智能仓储和配送

系统,优化物流流程,提高物流效率,降低物流成本。

互联网+电子商务。深化互联网和商贸融合,大力发展农村电商、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,

完善信用、金融、质量追溯和公共服务等支撑环境,促进网络化生产、流通、消费加快普及。

互联网+便捷交通。建设智能交通信息系统,推进交通运输资源在线集成,提升交通运输

服务品质,提高交通运输资源利用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。

互联网+绿色生态。完善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,形成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

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,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,提升环境保护管理和决策

的精细化、动态化。

6、数字创意产业

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,重点发展数字出版、数字视听、

数字教育和动漫游戏等数字产品,在音乐、美术、文物、非

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献资源等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,强

化数字文化创意产品供给。基于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装备、

新材料、新需求,重点发展工业模型与模具设计、建筑设计、

产品外形外观及包装设计、广告和平面设计,以及服装服饰、

家居用品等时尚消费设计,提升数字创意设计服务水平。以

物联网、数据分析、VR(虚拟现实)、AR(增强现实)、

MR(混合现实)、全息投影等信息技术为基础,推动数字技

术在制造、商贸、旅游、教育、医疗、展示展览等领域的深

- 12 -

度融合,扩大数字创意应用范围。

二、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突破发展

以西安高新区、西安经开区、航空基地、航天基地、宝

鸡高新区、渭南高新区和汉中航空智慧新城等为承载,统筹

研发、制造、应用各环节,积极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工程化

应用,做大做强增材制造、航空、航天、智能装备等产业,

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、绿色化、服务化发展,加快建设高端

装备制造强省。到2020 年,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3000

亿元。

1、增材制造(3D 打印)产业

面向高端装备、生物医疗、文化创意等领域重大需求,

发挥西安交大、西工大、西北有色院等高校院所研发优势,

加快增材制造材料、数字化设计、快速成型、关键部件等技

术开发,积极推进面成形、大尺寸三维打印、桌面式光固化、

金属电弧喷涂快速模具制造、激光选区熔化等产业化进程。

构建云环境下增材制造生产组织、资源配置、交货支付体系,

培育发展新业态、新模式,不断延伸产业链,快速壮大增材

制造产业集群。

专栏6:增材制造产业发展重点

材料:加快推进金属材料、智能材料、合成生物材料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产业化。

装备:加快推进等离子枪旋转电极制粉设备、自动铺粉电子束快速成型设备等产业化。

应用:在航空航天领域,加快推进机身结构件、发动机零部件、飞机附件、发动机控制

部件、卫星及其他空间探测器的复杂结构件等应用。在机械制造领域,推进复杂模具、设计

验证结构及试验构件等精密部件、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等应用。在生物医疗领域,推进骨骼、

组织工程、植入物、定向药物输送骨架等应用。

- 13 -

2、航空产业

围绕大型飞机、航空发动机等国家重大专项,重点推进

大中型运输机、新型涡桨支线飞机、通用飞机、民用无人机、

航空发动机、机载系统、关键部件、专用设备等产品研制和

产业化,进一步延伸完善航空全产业链,建设全球最大涡桨

支线飞机研制生产基地。积极推进运20、新舟700 研制,新

舟60/600 系列化发展,运8/运9 系列飞机改进改型,无人机

研制和产业化。扩展C919/C929、ARJ21、AG600 等重大机

型配套业务。紧抓航空运输市场快速发展机遇,加快发展飞

机试飞试验、维修改装、公务机运营、航空租赁、保税物流、

航材供应、技术服务以及专业培训等航空服务业,打造“丝

绸之路经济带”航空服务产业引领区。加快推进通航机场、

固定运营基地建设,完善通航飞行网络,重点发展飞行培训、

飞机托管、航空会展、航空旅游以及紧急救援、飞播造林、

农业植保等通航业务。

专栏7:航空产业发展重点

整机制造:加快推进大型飞机、运8/运9 系列运输机及特种飞机、新舟系列飞机、小鹰

系列飞机等整机研制及产业化,以及农业植保、石油化学管道勘察、航空拍摄、航空测量、

城市道路监控、反恐等领域无人机产业化。

航空发动机:加快推进重点型号涡扇发动机、民用大函道比涡扇发动机、大型客机发动

机低压系统、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等研制及产业化,积极推进燃气轮机研制及产业化。

航空机载系统及零部件:加快推进机载计算机、飞行控制系统、导航系统、飞行参数记

录系统、飞机附件、惯性仪表等机载设备产业化,以及起落架、机轮刹车系统、飞机机体及

发动机结构件等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。

航空服务业:依托西安航空基地、汉中航空智慧新城、宝鸡航空装备产业园、西咸新区

空港新城等,大力发展航空产品设计服务、销售服务、航空维修、飞行培训、航空物流、通

航运营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。

- 14 -

3、航天产业

围绕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、航天器在轨维护、载人航

天和深空探测、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专项,重点发展火箭

发动机和卫星通信、导航、遥感,全面提升航天产品技术水

平和竞争力。大力推动火箭发动机系列化发展,研制新一代

无毒、无污染、高性能和低成本运载火箭,探索未来单级入

轨飞行器及新型混合循环动力系统。研制高功率多波束频率

复用天线、光学遥感系统等卫星先进有效载荷,提升宽带通

信、移动多媒体广播等技术性能。开展以行业应用为主的商

业遥感卫星和数据通信卫星示范运营。在卫星通信广播、卫

星综合终端及位置服务、天基信息网、自主遥感信息、卫星

载荷与测控、北斗卫星空间基准授时、航天特色旅游等重点

领域,加快推进北斗卫星应用示范、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建设,

推动微小卫星领域协同创新,打造国内领先的卫星应用产业

集群。推进航天特种技术向民用领域延伸,重点发展航天新

材料、集成电路封装制造、石化装备、环保设备、印刷机械

等。

专栏8:航天产业发展重点

航天运载动力及有效载荷:加快推进弹、箭、船载空间用计算机和地面测发控制计算机、

核心电子器件等研发和产业化,以及面向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运载动力、面向更先进和复杂功

能的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和航天微电子等产业化。

微小卫星群:加快推进“丝路”系列微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、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重大

项目实施。

卫星应用:加快推进以“智慧旅游”、“智慧健康”等为代表的天基智慧城市建设,以船载

双频测量设备、船载安全综合信息系统等为代表的船舶卫星应用,以电子围栏、天网2.0 等

为代表的警用装备卫星应用,以机载和地面站特种卫星通信系统、综合卫星通信终端等为代

表的卫星通信应用。加快推进数据采集系统及卫星地面站系统、卫星测控跟踪系统设备、多

功能显示器和高频网络、数据传输系统、大容量固态存储系统等软硬件设备研制产业化。

- 15 -

航天特种技术应用:加快实施节能环保装备、民用火箭、化工生物设备、压力容器、印

刷机械、特种泵业、遥感遥测工程等研制和产业化。

4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

围绕机器人、数控机床、输配电设备、轨道交通装备等

重点领域,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,促进装备制

造向智能化、柔性化、服务化发展。面向喷漆、焊接、装配、

搬运、特种作业等工业应用场景,消防、搜救、医疗健康、

家政服务、教育娱乐等社会服务应用场景,重点发展机器人

高可靠性基础功能部件、整机制造及系统工艺应用解决方案。

突破智能数控系统及在线远程诊断等关键技术,不断提升机

床可靠性、精度保持性,积极发展高精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

控机床。加快智能高效电能转换、电能管理、微网控制、分

布式能源集成等智能电网技术和设备研发,不断推进特高压

输配电设备集成化,高、中、低压输配电设备智能化、小型

化和低能耗发展。提高轨道交通装备整车设计制造与试验验

证能力,突破车体轻量化、安全保障、储能与节能、网络控

制等关键技术,重点发展350 公里/小时高铁接触网、牵引变

流器、列车网络控制系统、高速列车车体等关键零部件,以

及高铁用运载、巡检、测量等整车产品,实现单机制造向系

统集成的转变。推广应用精密成形、智能数控等加工装备和

柔性制造、敏捷制造等先进技术,发展智能控制系统、仪器

仪表、精密工模具及智能化成形设备等。

专栏9: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重点

高档数控机床:加快推进多轴联动、静密、高速、数控、复合、环保的高档机床及高端

- 16 -

功能部件、复杂刀具等产业化。

机器人: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、特种机器人系列产品产业化,以及高精度

机器人减速机、高性能交(直)流伺服电机等产业化。加快航天九院16 所西安航天智能装备

产业基地建设。

高端输配电设备:加快推进高压/特高压开关控制设备、电容器、特高压/超高压变压器、

无功补偿装置、无功发生器、预装式智能变电站、柔性多端直流输电系统、智能微电网、电

力储能与储能系统等重点产品产业化。

轨道交通装备:加快推进网络控制系统、牵引传动系统、制动系统、市域快轨信号系统、

高功率密度电机、多功能作业车、轨道减震材料等研制和产业化,以及高速磁悬浮道岔、牵

引变流器、列车网络控制系统、高速铁路列车车头体等高端产品产业化。

5、能源装备产业

围绕煤油气田开发、能源化工、能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

域,加快推进能源装备研发和制造高端化发展。面向煤油气

综合开采利用,突破大功率采煤机、掘进机等关键技术,以

及多驱动形式陆地钻机、极地钻机、大深度海洋成套钻机、

高功率钻井泵、新型海上钻井平台等关键技术,推进煤油气

田采掘设备高端化、智能化、成套化发展。重点发展煤制烯

烃(DMTO)、煤制芳烃(FMTA)、煤间接制油、煤油混炼、

煤炭分质利用、天然气转化制芳烃/氢气以及烯烃、芳烃下游

二次、三次衍生物生产等能源成套装备及示范应用。积极开

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、燃煤污染物控制资源化利用、二氧化

碳捕集利用与封存、工业余能回收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及重

大装备研制,提升能源化工综合利用水平。

专栏10:能源装备产业发展重点

煤油气开采装备:加快推进超大功率重型电牵引采煤机、交流电牵引采煤机、300kW 以

上岩巷掘进机、运输机和液压支架等大型煤炭综采设备产业化,推广国产千万吨成套综采设

备、煤矿智能无人开采等示范应用。积极推进新型海洋自升式钻井平台、陆地和海洋石油钻

采设备、钻机一体化设备等装备产业化。

能源化工装备:加快推进煤油共炼(Y-CCO)、合成气制油、煤焦油加氢及铁基/钴基煤

制油、煤制烯烃三代(DMTO-III)、甲苯甲醇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、富油全馏分焦油加

氢制油等技术开发、重大装备研制及示范应用,不断提升关键设备、成套装备国产化率。

- 17 -

其他能源装备:加快推进大型轴流压缩机、能量回收透平装置、空分压缩机组、高精度

冷热连轧成套设备等装备产业化。

三、推动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发展

以西安经开区、西安高新区、宝鸡高新区、榆林神府地

区等为承载,完善新材料研发、分析与检测、创业孵化、投

融资、综合培训、交易中心等服务体系,大力发展高性能结

构材料、先进复合材料、电子信息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,培

育产业发展新优势。到2020 年,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1600

亿元。

1、高性能结构材料

聚焦航空航天、兵器船舶、核电、汽车、生物医用等应

用领域,加快建设陕西省材料分析检测与评估中心、钛谷有

色金属交易中心等服务体系,重点发展高性能钛及钛合金、

镁合金、高温合金等。集中攻克大规格、高强度、高精度钛

及钛合金熔炼、成形等关键技术,提升高性能钛合金棒丝材、

锻坯、板材、管材质量,拓展钛部件、钛终端应用产品、钛

材专用设备等产品市场。加快推进镁锂、镁铝锌、镁锌锆、

镁稀土锆等为主的高性能镁基合金材料和高纯度镁锭材料,

以及棒材、锻件、铸造母合金及粉末为主的高温合金材料规

模化发展。

专栏11:高性能结构材料发展重点

钛及钛合金材料:加快推进大规格宽厚钛合金板材、高精度薄板材、高精度无缝管材、

钛合金中强/高强管材、高性能钛合金丝棒材、高性能钛钢复合板、钛及钛合金铸件管道件、

钛及钛合金异型锻件、铌钛合金材料、高性能钛合金粉末冶金零件、生物医用钛材、钛镍基

离子膜节能电解槽等产业化。

- 18 -

高性能镁合金材料:重点推进新型高性能耐热系列镁合金制备及产品开发、轻质高强度

镁锂合金及镁锂基复合航空材料、高品质镁合金及其坯料、镁合金锻压、轧制材、镁合金牺

牲阳极等产业化项目。

高温合金材料:加快推进高性能高温合金棒材、铸造母合金、高温合金异形锻件、高温

合金粉末及制品等产业化。

2、先进复合材料

面向航空、航天、风电、轨道交通等应用领域,重点发

展陶瓷基、高性能碳纤维、层状金属、树脂基等复合材料。

积极推进陶瓷基复合材料向自愈合、超高温耐烧蚀、结构功

能一体化、耐磨损等方向发展。加快高性能超高模高强碳纤

维材料研制,延伸碳刹车盘、高温炉用热场材料、大型飞机

用碳纤维结构件、碳纤维预制体等碳纤维产业链。重点发展

海洋平台结构用高强韧钛钢复合板、多晶硅熔炼用银钢复合

板、核乏处理装置用钛合金复合板等新型层状金属复合材料,

扩大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、核工业、石化、环保、

能源、冶金等领域关键设备的应用。

专栏12:先进复合材料发展重点

陶瓷基复合材料:加快建设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,加快推进特种复合

陶瓷材料及制品、陶瓷基复合材料刹车盘、航空航天用耐高温构件、新型能源用构件等产业

化。

碳纤维复合材料:加快推进高性能碳纤维材料、复合电缆芯、大型飞机结构件、碳纤维

预浸料、碳纤维预制体、飞机碳刹车盘、碳碳热场材料、汽车用刹车材料等产业化。

层状金属复合材料:加快推进高性能核电项目用复合材、大规格湿法冶金设备用复合材、

海洋工程设备关键部件用复合材、航天航空设备关键部件、多晶硅提纯设备用复合材等产业

化。

3、电子信息材料

面向集成电路、光伏、新型显示、电子元器件等应用领

域,重点突破SiC、GaN 等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用新型电子

- 19 -

材料关键技术,重点发展电子级硅材料、平板显示材料、电

子浆料、OLED 高纯有机材料和其它电子专用材料,形成液

晶单体、液晶中间体、TFT-LCD 玻璃基板、PDP 用荧光粉、

磁性材料、薄膜晶体管、聚酰亚胺薄膜、电子浆料、柔性显

示导电纳米银、碳化硅晶体材料等系列高端产品。

专栏13:电子信息材料发展重点

硅材料:加快推进高纯度多晶硅、单晶硅、单晶硅切片等产业化。

显示材料:加快推进OLED 显示发光材料、TFT-LCD 玻璃基板和PDP 用荧光粉等产业

化。

电子浆料:加快推进新型环保电子浆料、超细电子粉体材料、金导体浆料、银导体浆料、

银纳米线材料、铝导体浆料、电致热有机系列电子浆料等产业化。

其它电子材料:加快推进大规模集成电路散热材料、稀有金属靶材、铌合金加工材、室

温核辐射探测器用CZT 晶体、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等产业化。

4、新型功能材料

面向医疗器械、节能环保、高端装备等应用领域,加强

高性能石墨烯、纳米材料、生物基材料、传感材料、隐身材

料、高温超导材料、极端环境材料、先进高分子材料、电池

用储能材料等技术攻关,重点发展石墨烯微片、低成本增材

制造材料、智能/仿生/超材料、超强激光材料、钛镍形状记忆

合金、钼催化剂、多孔过滤材料及元件、高导高强铜基合金

材料、动力电池材料、硅基负极材料、核级锆合金材料等新

型功能材料和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。

专栏14:新型功能材料发展重点

高性能石墨烯:加快推进石墨烯粉体和膜制品,电动汽车用动力锂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电

极材料,石墨烯柔性触摸屏、显示屏和导热膜材料等产业化。

超导材料与磁体:加快推进高性能NbTi、Nb3Sn 和MgB2 超导线材产业化,以及面向磁

共振成像仪、重离子癌症治疗加速器、驱动嬗变核废料处理加速器、中国聚变工程堆用大型

高场超导磁体等产业化。

- 20 -

高性能钼及钼合金材料:加快推进高纯度钼粉、钼合金、含钼催化剂、宽厚钼板材等产

业化。

稀有金属粉末及金属多孔材料:加快推进金属多孔材料及元件、多孔膜材料及元件、铁

铬铝纤维、多层金属复合网、过滤分离系统、高效节能纳米钯炭催化剂等产业化。

其它稀贵金属材料:加快推进钨及钨合金板棒材、钨深加工制品、核反应堆用银铟镉合

金控制棒、核电用锆合金管棒板带材、高性能Cu-Cr-Zr(铜铬锆)合金材料等产业化。

四、推动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

以西安高新区、杨凌示范区、西咸新区等重点园区为承

载,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与技术优势,以生物技术创新带动生

命健康、生物制造等产业发展,着力壮大生物医药产业,突

破发展生物医学工程,创新培育生物检测和治疗,积极发展

生物农业,建设完善陕南原料药种植加工基地和西安、杨凌

生物医药、生物育种研发生产基地,打造千亿级生物技术产

业集群。

1、生物医药

把握精准医疗发展新趋势,积极开发基因编辑、细胞修

饰、新型偶联、创新靶点发现等新药研制核心技术,重点发

展新型免疫细胞/干细胞治疗制剂、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、新

靶点创新药、单克隆抗体、多肽合成药物、不产生耐药性的

新型抗生素、人血代用品、蛋白重组药物、现代中药等一批

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。推进缓释、控释、靶向、

透皮、粘膜给药、纳米制剂等新型制剂及治疗心血管、肿瘤、

肝炎、血液病、肾病等疾病的中成药产业化,全面推广绿色

生产工艺,提高药物制剂整体水平。创新生物医药新产品、

- 21 -

新服务,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。

专栏15: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

生物创新药:重点推进修饰性免疫细胞制剂、导向肿瘤血管抑制剂、人血液代用品、透

皮给药微针阵列药物芯片、纳米脂质体给药技术等创新药物产业化。

现代中药:重点推进艽龙胶囊、复方肾康静脉注射液、复方皂矾丸、五脂软胶囊、安体

欣祛斑调经胶囊等创新中药产业化项目,芪天扶正胶囊、秦龙苦素、黄龙通络胶囊、红山胶

囊、苦马豆素等产业化,脑心通、金嗓系列、鱼金注射液、黄龙止咳颗粒、复方祖师麻贴、

平消胶囊、山海丹胶囊、妇炎舒胶囊、绞股蓝等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和产业化升级。

新型疫苗:加快推进新型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递送系统、宫颈癌免疫制剂、丙型肝炎

疫苗及诊断试剂盒等新型疫苗产业化。

2、生物医学工程

深化生物技术与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融

合发展,积极开发新型医疗器械,创新移动医疗、智慧医疗、

远程医疗等现代化诊疗手段。开发高性能影像设备、临床检

验设备、先进放疗设备、医用机器人、脑神经和脑认知设备、

可穿戴设备及智能康复辅助、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、基

因编辑设备等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。利用增材制造等

新技术,加快人造组织、生物医学材料、心脏起搏器等植介

入医疗器械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。

专栏16:生物医学工程发展重点

高端医疗器械:加快推进实时荧光定量基因扩增PCR 仪、投影式红外血管显像仪、金磁

微粒基因检测试剂盒、钛材料骨科植入产品、心脏起搏器、聚焦透镜等医疗器械产业化。加

快推进咸阳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。

人造组织:加快推进再生医学创新园等建设。

生物医学材料:加快推进类人胶原蛋白、聚乳酸(PLA)、聚羟基烷酸(PHA)、可降

解人工骨骼材料、医用钛合金、镁合金、锌合金材料等产业化。

3、生物检测和治疗

充分发挥生物新技术对促进现代医学、现代农业变革的

重要作用,构建基因检测和解读、生物信息、细胞治疗等新

- 22 -

技术专业化服务体系,建设生物产品检测评价和生物信息服

务平台。加快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建设,跟踪基因组

学、蛋白组学等前沿技术,发展特异性高的分子诊断、生物

芯片等新技术,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、遗传疾病、罕见

病等防治上的应用,实现体外快速准确诊断筛查。培育符合

国际规范的基因治疗、细胞治疗等专业化服务平台,发展生

物信息服务、基因合成、基因编辑等专业化服务。

4、生物农业

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要求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产

业化,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新途径。在粮油经济作物、

果树、园艺蔬菜作物、畜禽等领域,创制一批优质、高产、

高效、安全的突破性新品种,推进优势良种产业化发展。开

发植物病虫害及动物疫情防控新技术,研制用于不同畜禽疫

病防控的干扰素、生物兽药、植物新农药等重点产品,开展

基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动植物病虫害疫情监测服务。开展农林

水资源高效利用、食品加工与营养安全等科研攻关。开发动

植物营养有机新产品,发展可替代抗生素的酶制剂、抗菌肽、

益生菌、氨基酸、天然抗菌剂、免疫增强剂等新型绿色生物

饲料,创制和推广高效固氮解磷、促生增效、新型复合及专

用等绿色高效生物肥料。加快建设秦巴山区生物种质资源库

和菌种库,建立健全生物资源的评价、鉴定、保存与利用体

系,推动生物资源由数量型收集向质量型保护与利用转变。

- 23 -

利用组织培养、基因编辑和生物分离等现代生物技术以及驯

养繁殖技术,对优势特色及濒危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和提纯复

壮,促进生物资源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利用。

专栏17:生物农业发展重点

生物育种:加快瑞阳/瑞雪苹果新品种、杂交油菜种子、番茄良种、优质小麦良种、西甜

瓜良种等研发与产业化,加快建设杨凌种子产业园、国家地方联合现代牛业工程研究中心和

国家(杨凌)旱区植物新品种权交易中心平台。

生物农药:加快推进生物源农药等产业化。

生物肥料:加快推进氨基酸肥料、复合肥料、钾肥等产业化。

生物饲料:加快推进固态发酵菌剂、无抗生物活性料、复合菌剂、抗菌肽、微生物制剂

等生物饲料产业化,加快建设杨凌饲料产业园。

生物兽药及兽用生物制品:加快建设布鲁氏杆菌活疫苗生产线、口蹄疫疫苗生产线等项

目。

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:加快推进10-12 个生物物种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植物种质资源圃建

设。加快建设陕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中间体、原料药、中药饮片生产示范基地,推进

丹参、绞股蓝、山茱萸、黄姜、天麻、党参、西洋参、附子、猪苓、秦艽等中药材规范化种

植。

五、推动新能源产业稳步发展

依托陕北光伏、风电产业应用示范区及关中新能源装备

制造产业聚集区,做大做强储能蓄电池产业,加快太阳能热

利用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,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,有序推

进光、风电规模化发展,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,积极

发展核能发电机组及配套产业,建设国家核电设备配套基地。

到2020 年,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,支撑实现2020 万千

瓦新能源发电装机目标。

1、太阳能

以提高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、器件使用寿命和降低光伏

发电系统成本为目标,着重突破晶体硅加工设备技术、检测

- 24 -

设备与多晶硅制备关键设备技术,开发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

产制造新工艺和新装备。重点突破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大型光

热发电成套设备生产技术和集成技术,大力发展光伏光热装

备制造。充分利用接入条件好、建筑面积充裕的工业园区、

农业园区,以及工矿、商业、公共建筑等建设太阳能光伏系

统,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。

2、风能

以西安经开区、西安高新区、榆林高新区为承载,大力

研发风电开发、风电整机制造、关键部件制造技术,重点发

展低风速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、集中监控和智能风场等管理

系统及设备,形成整机与关键部件、管理系统协调配套发展

的全产业链。积极研发生产储能蓄电池,加快配套电网工程

建设,开展风光储一体化供电系统示范。

3、生物质能

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,推广生物质工业用热和生活集中

供热。在适宜地区建设集中规模化的生物质供气工程,加快

推进生物质燃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。研发生产以生物质纤

维素产品等农林废弃物为燃料的发电装备和系统,有序发展

生物质直燃发电,适度推动生物柴油、集中式生物燃气、生

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生物能源的应用,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。

4、核能

加快核电配套设备研发及生产,重点围绕核安全级泵、

阀、箱、管道、仪控系统等领域,发展核电应急发电机组、

- 25 -

核燃料运输系统设备、核级锆材设备等制造产业,建设国家

核电设备配套基地。整合行业资源,形成系统服务能力,推

动陕西核电产业加快“走出去”。

专栏18: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领域

太阳能:加快建设铸锭炉、多线切割机、硅片清洗设备、抛光机等晶体硅加工设备制造

项目;电池组件测试仪、单片电池测试仪、室外电池测试仪等检测设备制造项目;合成炉、

精馏塔、还原炉、尾气干法回收装置等多晶硅制备关键设备制造项目;开展PECVD 设备、

扩散炉、分选设备的改造升级服务。

风能:加快建设3 兆瓦以上风电机组集成制造、新型永磁直驱风电机组、风电装备整机

及零部件配套产业项目。

生物质能:加快实施燃料乙醇、生物柴油、生物质发电、生物液体燃料、农村沼气和固

体成型燃料等项目。

核能:加快建设稳压器、安注箱、硼注箱、蒸发器支撑、主泵支撑、核级换热器、铀浓

缩核真空阀、核岛泵阀、核级锆材以及核燃料等产业项目。

六、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约化发展

围绕绿色发展理念,落实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耗总量控制

制度,在工业、交通、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装备技术研

发和产品推广应用,增强节能服务能力;着力推动大气、水

体、土壤等污染防治,推动技术装备和服务创新,强化资源

综合利用,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,产生良好的示范带

动作用,营造绿色低碳的生活发展环境。2020 年,节能环保

产业总产值超过600 亿元。

1、节能产业

积极适应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,促进

高效节能产业快速发展。重点发展能源、化工、有色等高耗

能工业领域节能装备,积极推动自动调节控制技术、蓄热式

燃烧技术、等离子点火、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、粉煤加

- 26 -

压气化等高效节能锅炉窑炉,高炉压差发电、低品位余热发

电、荒煤气发电等装置开发和推广应用,加快工业企业能源

管控中心建设,促进能源供应和管控的优化集成。研究开发

建筑高性能保温结构一体化材料与技术、建筑用相变储能技

术、集成式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、紧凑型户用空气源

热泵装置、新风系统等节能建筑材料与产品,推进建筑节能

和绿色建筑,加快大型公共建筑、居民住宅建筑节能改造。

积极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,

提高整体交通运营效率和节能水平。支持合同能源管理、能

源服务托管等节能服务新型商业模式、新兴业态快速发展,

推动热电联产、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供热、干热岩供热等节

能技术系统集成及应用,建立健全节能量第三方评估机制和

重点用能企业合同履约信用评级数据库,鼓励节能服务公司

规模化、网络化经营,推广节能服务整体解决方案。

专栏19:节能产业发展重点

工业节能装备制造:加快推进高效节能型工业锅炉、工业窑炉、低品位余热发电、荒煤

气发电、稀土永磁电机、特种泵、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应用等装备产业化,以及电厂深度节水

及水务环保装备、粉尘及烟气治理环保节能设备等装备产业化。

建筑节能材料及产品:加快推进保温隔热防火材料、复合保温砌块、轻质复合保温板材、

节能膜、屋面防水保温系统、蓄冷/蓄热空调、冷热电连供装备、LED 节能照明灯具等产业化。

节能服务:加快推进低品位余能利用、锅炉(窑炉)改造和热电联产、干热岩采暖、能

量系统优化等,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型绿色建筑项目,加快发展节能服务,推行合同

能源管理。

2、环保产业

围绕水、大气、土壤污染防治,大力开发污染治理、生

- 27 -

态保护与修复、环境监测等核心技术,支持危险废物防治技

术研发,加快技术融合集成创新与应用研究。强化先进环保

装备制造能力,加快水体重金属污染、细颗粒物、污泥资源

化与土壤修复治理等一批新兴技术装备产业化,重点发展水

体与大气污染防治、固体废弃物处理、环境监测仪器仪表、

节能与清洁生产等装备,以及新型环保材料与药剂。加强先

进适用环保装备在冶金、化工、建筑材料、食品制造等行业

领域的应用,创新环境服务模式,推广合同环境服务和环境

污染第三方治理。积极发展环保设备生产、工程设计、安装

调试和运行管理等一体化的集成服务型企业,培育环保服务

业产业集群。

专栏20:环保产业发展重点

水污染防治装备:加快推进2 万吨以上城市污水处理、垃圾渗滤液处理、居民小区污水

处理、中水处理及回收利用等装备产业化,加快推动适合中小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分

散式污水处理、高效人工湿地、人工生态水处理等。

大气污染防治装备:加快推进高效电除尘器、电袋复合高效除尘器、高温高滤速袋式除

尘器及工业有机废气和机动车尾气净化装置等产业化。

固体废弃物处置装备:加快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选、焚烧发电和垃圾焚烧尾气处理、低

热值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回收利用、有机垃圾生物处理、有毒有害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、生活

垃圾焚烧处置、污泥资源化处置等设备产业化。

环境监测仪器设备:加快推进环境质量遥感遥测系统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自动控制、饮

用水源污染物痕量与超痕量检测、便携式污染分析检测仪器等装备产业化。

环保材料:加快推进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、高性能碳纤维材料、生物除臭剂

等大气污染治理新材料产业化。加快推进新型载体填料、新型絮凝剂、吸附剂等水污染治理

新材料,以及噪声振动控制新材料发展。

3、资源综合利用

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,推动经济转型发展。

加强尾矿资源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,重点解决尾矿中伴

生元素的回收技术、高技术含量尾矿产品的实用技术等,研

- 28 -

发复杂多金属尾矿库选冶、清洁无害化综合利用等关键装备,

推动钛渣、镁渣、钼渣等废弃物的处置利用。促进“城市矿产”

开发,资源化回收和规范化处置餐厨废弃物、建筑垃圾、废

旧纺织品、园林废弃物等城市典型废弃物,发挥垃圾焚烧发

电、水泥窑等各类处理设施的协同效应。鼓励开发农林废弃

物超低排放焚烧技术,开展畜禽粪便、残膜、农作物秸秆、

林业三剩物等资源化回收利用。推动太阳能光伏板、动力蓄

电池、废液晶、碳纤维材料和节能灯等新兴废弃物的回收利

用,促进机械产品损伤检测、体积检修等再制造技术攻关、

装备研发和产业示范,开展发动机、医疗影像设备等高值零

部件再制造。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存储技术研发与应用,发展

汇碳循环产业。

七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

把握全球新能源汽车轻量化、智能化发展趋势,坚持纯

电驱动、混合动力和LNG(液化天然气)节能动力相结合的

发展战略,重点发展新能源轿车、重卡整车制造,强化动力

电池、控制系统以及充电设施等配套产业,建立龙头企业引

领的专业化、品牌化、服务化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。到2020

年,新能源汽车总产值超过1300 亿元。

1、整车制造

加强新能源汽车系统集成技术创新与应用,大力发展纯

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,鼓励发展各类专用电动汽

- 29 -

车、新一代轻型纯电动汽车和LNG 汽车。到2020 年,纯电

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年产销量达到40 万辆,新能源

客车和中轻卡达到2 万辆,LNG 重卡达到1 万辆。

2、动力电池

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容量、功率、寿命、安全、存储以及

高低温性能等关键技术开发应用,突破正极、非碳负极、电

解液、正负极隔膜等电池材料瓶颈。重点开展电池材料、动

力电池、电池管理系统及储能型电池组研制,加快推动高性

能、高可靠性、低成本动力电池产业化及推广应用。推进动

力电池梯级利用,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,建立上下游企

业联动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系统。

3、控制系统

加快发展混合动力多能源管理系统、整车控制系统、无

人驾驶控制系统,积极发展大功率绝缘栅双极晶体管(IGBT)

等车用功率型电子元器件。加快推进感应电机、永磁同步电

机、磁悬浮电机等技术突破升级,促进车用驱动电机向永磁

化、数字化和集成化发展,实现在混合动力汽车的规模化应

用。

4、充电基础设施

优先建设公共服务领域充电基础设施,形成便捷、高效

的充电系统基础设施体系。完善充电系统质量体系,建设标

准统一、兼容互通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网络,加快充电网、

车联网、互联网融合发展。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,

- 30 -

加快环保清洁型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推广应用,不断提高新

能源汽车普及率和充电基础设施利用率。

专栏21: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点

动力电池:加快建设三星环新汽车动力电池二期项目,重点推进磷酸铁锂、锰酸锂等正

极材料,以及电池隔膜材料、电池封装材料、石墨、钛酸锂、硅基等负极材料产业化。

控制系统:重点推进8 速重型液力自动变速器、新能源智能动力传动系统集成、稀土永

磁同步电机及驱动器、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等产业化。

整车制造:重点推进新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、纯电动轿车、纯电动大巴、纯电动环保

专用车、纯电动微型、LNG 重卡等产业化。

第四章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

以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为牵引,以延伸产业链、提升

价值链为着力点,组织实施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、移动通信、

大数据与云计算、增材制造、机器人、无人机、卫星应用、

分子医学、新能源汽车等十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,促进全省

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。

一、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

发展路径:围绕高端存储芯片、功率器件两大主线,构

建涵盖集成电路设计、制造、封装测试、装备、材料等全产

业链,形成从设计到制造的协调发展能力,着力推动集成电

路在光电子、智能终端、移动通信、北斗导航、飞机机载设

备等特色领域广泛应用,打造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。

关键技术:突破低功耗多核高性能SoC 芯片、存储器芯

片、信息安全芯片、高折射率差无源光电子芯片、有源光电

- 31 -

子芯片、光通信激光器芯片、高端传感芯片、MEMS 芯片、

无线通信芯片、智能光电生物识别芯片、高清视频传输芯片、

LCD 显示驱动芯片、电力电子和智能仪器仪表芯片等核心技

术,以及高密度三维系统集成、纳米级先进工艺、第三代化

合物半导体先进工艺等制造技术。

创新平台:建设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、

陕西省半导体先导工艺中心,集成电路技术、晶体生长设备

及系统集成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,陕西省通信片上

系统工程研究中心,西安市集成电路综合服务中心等创新平

台,完善设备研制、先导工艺开发、测试与分析、MPW&IP、

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。

重点项目:依托西安高新区、西安经开区、航空基地、

航天基地等重点园区,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代工、8 英寸IGBT

芯片、4 英寸InP(磷化铟)工艺线、MEMS 器件、高端SiC

半导体功率器件、单晶硅抛光片等重大制造项目,通信芯片、

存储器等重大设计项目。

二、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工程

发展路径:以电子显示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产业链自主可

控为主线,构建涵盖基础研究、核心装备、关键材料、面板

制造、模组整机、系统集成等的产业链,促进新型显示产业

精细化、轻薄化、智能化、柔性化发展,建设国内重要的平

板显示产业基地。

- 32 -

关键技术:重点突破高世代高分辨率IGZO 面板制造、

OLED 核心材料、柔性显示、印刷式显示、高分辨率低成本

长寿命激光投影显示、高世代玻璃基板制造、高色域液晶材

料制造等核心技术。

创新平台:加快建设平板显示玻璃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

验室、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

心、陕西省平板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、西安光机所激光应

用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,完善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开

发设计、工业中试、性能检测、智能制造、产品升级、技术

输出、人才培训等配套服务体系。

重点项目:依托咸阳高新区、西安高新区,加快推进中

国电子彩虹集团8.6 代TFT-LCD 生产线、8.6 代液晶玻璃基板

生产线,宝莱特公司OLED/PLED 器件量产线、西安瑞联公

司高性能混晶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。

三、移动通信产业创新发展工程

发展路径:围绕智能终端制造和移动通信软件开发两条

主线,拓展4G(第四代)移动通信市场,储备5G(第五代)

移动通信核心技术,构建涵盖标准制定、网络安全、系统开

发、终端制造、增值服务等全产业链,打造西部地区最大的

移动通信产业基地。

关键技术:优化WAPI(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协议)、

MBMS(移动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)国际国内标准,突破多

- 33 -

天线MIMO(多输入多输出)算法、信道模型、容量提升、

分集传输、空间编码等关键技术,开展移动终端软件、硬件、

部件、接口的集成创新。

创新平台:加快建设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、

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、陕西省通信

设备设计与制造工程研究中心,发挥中兴通讯手机联合测试

实验室和移动通信仿真网系统等创新平台作用,提升移动通

信设备、智能终端等研发测试水平。

重点项目:依托西安高新区、宝鸡高新区,加快推进中

兴通讯移动互联网通信产业集群示范园区、酷派智能终端生

产、比亚迪高端手机配套、易朴手机整体方案设计服务等重

点项目。

四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创新发展工程

发展路径:以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数据行业应用示

范为主线,加快建设产业示范基地,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在

电子政务、智慧城市、电子商务、互联网金融、智能制造、

精准农业、跨境物流、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,打造低

成本、安全可靠的大数据产业体系,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。

关键技术:加快突破数据获取、数据资源管理、海量数

据存储、数据挖掘与分析、大数据计算、数据可视化、新一

代应用引擎、云计算安全等关键共性技术,以及大数据质量

管理、政务数据开放共享、大数据交易、中小企业公有云服

- 34 -

务、云端融合和个性化设计等关键技术。

创新平台:加快建设陕西省云计算、医疗健康大数据、

旅游信息化等工程研究中心,提升行业大数据应用水平。充

分发挥陕西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联盟纽带作用,积极拓展

大数据外包服务、基础电信、区域数据服务等。

重点项目:依托沣西新城、西安高新区、西安经开区,

加快推进中国移动数据中心、陕西广电数据中心、西咸信息

产业基地及大数据处理与应用中心、西部云谷二期、中国大

数据延安基地、城市运营大数据中心、时空信息数据云平台、

政务与民生服务大数据、工业运行大数据、电子口岸大数据、

杨凌农业大数据等项目建设。

五、增材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工程

发展路径:以装备制造、材料制备、定制化生产为主线,

构建从技术研究、装备制造、专用材料到产品加工、技术服

务等环节完备的全产业链,推动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、汽车

船舶、医疗器械、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应用示范,打造国内领

先的增材制造产业示范基地。

关键技术:着力突破光固化立体成型、熔融沉积制造、

金属激光立体成形、选择性激光熔化、粉床电子束选区熔化

成形等核心技术,优化打印精度控制、打印后处理、增材制

造支撑软件等关键工艺,建设增材制造数据规范、软件系统

平台、材料工艺库及制造标准体系。

- 35 -

创新平台:建设完善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、凝固技

术国家重点实验室、金属多孔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、陕西增材

制造研究院等创新平台,充分发挥陕西省增材制造产业技术创

新联盟纽带作用,推动标准制定、新工艺开发、材料制备、装

备研制、工程化发展、检测认证、人才培养等。

重点项目:依托渭南高新区、西安高新区、西安经开区,

建设光固化快速成型机、航空航天用大尺寸结构件制造、增

材制造用球形粉末、生物植入体等重大项目,加快推进增材

制造创业创新基地建设。

六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工程

发展路径:以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为主线,构建涵

盖机器人本体、控制器、减速器、伺服电机及系统集成的核

心产业链,开展自主品牌机器人应用示范和系统集成服务,

推动机器人在汽车、机械、电子、轻工、化工、危险品制造

等制造领域和医疗、家政、物流等服务领域应用,支撑我省

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创新发展。

关键技术:重点突破高性能交(直)流伺服电机、RV 减

速器和谐波减速器、控制系统等技术瓶颈,开展机器人关键

核心部件、智能控制理论、三维视觉、视觉认知、智能连接、

直觉式安全、浸入式多媒体、语音和音频识别、终端自然互

动等前沿技术研究。

创新平台:加快建设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

- 36 -

室、陕西省机器人减速器工程研究中心,充分发挥陕西机器

人产业联盟的纽带作用,统筹协调企业、高校、院所的创新

资源,提升机器人产业研究、开发、制造、服务水平。

重点项目:依托西安高新区、西安经开区、宝鸡高新区

等,加快建设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生产线、军民两用精密

谐波减速器产业化、6 轴多关节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等项目,重

点抓好一批带动性强、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。

七、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工程

发展路径:以无人机整机制造和发动机研制为主线,构

建涵盖前沿探索、工艺试制、综合集成、试验测试、批量生

产、人才培养、售后及面向行业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,推

动无人机在对地观测、国土资源调查、防灾减灾、气象等领

域的应用,打造国内一流的中小型高端无人机产业基地。

关键技术:突破无人机自主控制、系统高安全性和高可

靠性、工程化综合测试与试验、感知与规避、敏捷制造、系

统高效保障、多载荷适配、先进低成本设计等核心技术。

创新平台:建设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、陕西航

空发动机研究院、无人机试验测试中心等创新平台,形成无

人机系统前沿技术攻关、技术成果转化、工程化应用、行业

应用等自主创新能力。

重点项目:依托沣西新城、西安高新区、航空基地、靖

边工业园,加快推进无人机研发中心、产业化基地、试飞验

- 37 -

证中心等项目建设。

八、卫星应用产业创新发展工程

发展路径:以卫星导航、遥感和通信为主线,构建模块

芯片、卫星有效载荷、地面设备、手持终端、运营网络、增

值服务等核心产业链,扩大北斗导航规模化应用,开展遥感

信息、卫星宽带服务等示范应用,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卫星

应用产业高地。

关键技术:开展高轨微波观测、激光测量、重力测量、

干涉测量、北斗系统空间信号精度增强、卫星信息安全抗干

扰等前沿技术研究,重点突破中小卫星集成、多波束高功率

大天线、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地面设备、高性能微波组件、

北斗卫星通信/导航智能定位终端及核心芯片、北斗差分信息

处理、遥感图像地面处理系统集成、多波段测控系统、空天

地一体多层观测系统等核心技术。

创新平台:加快建设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、“丝绸

之路”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、“高分”陕西数据与应用示范中

心等创新平台,充分发挥陕西省卫星应用产业联盟作用,集

聚优势资源,提升核心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能力。

重点项目:依托航天基地、西安高新区,加快推进陕西

省“高分”数据应用示范、大气遥感卫星应用示范、北斗导航

应用示范、空天地通信网应用示范、“丝路”微小卫星群等项

目建设。

- 38 -

九、分子医学产业创新发展工程

发展路径:以分子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为主线,构

建涵盖基因诊断、基因治疗、基因工程蛋白质新药的产业链,

针对恶性肿瘤、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,重点发展疾

病早期分子分型诊断、临床分子影像定位诊断、个性化药物

治疗。

关键技术:重点发展核酸分子杂交、聚合酶链反应(PCR)、

生物芯片等分子诊断技术,光学成像、核磁共振成像、精密

成像技术检测、图像后处理等分子影像技术,以及细胞治疗、

基因治疗、单克隆抗体治疗、高效安全的基因传递系统、新

型疫苗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等治疗技术。

创新平台:建设完善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、生物

治疗与转化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,省级医学遗传

与基因技术、精准医学基因检测、纳米生物检测、抗体与细

胞免疫治疗等创新平台,构建基因学技术、新药研发与中试

实验、人源化模式动物、组织与细胞资源、生物信息、分子

医学器械研发和国际交流等支撑体系。

重点项目:依托西咸新区、杨凌示范区、西安高新区、

西安经开区等,加快建设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,推进

癌标志物诊断试剂盒、单克隆抗体、抗疟疾单抗注射液、多

肽合成、组织工程产品等产业化项目。

- 39 -

十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工程

发展路径:以插电式混合动力、纯电动、LNG 为主线,

构建从新能源汽车电池、电机、电控、智能化传动装置到整

车、充电桩制造的全产业链,促进车载信息系统、远程控制

等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汽车制造技术相结合,加快汽车智能化

进程,打造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。

关键技术:积极探索石墨烯材料、磷酸铁锂电池、三元

锂电池、氢燃料电池、储能型电池组、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等

核心技术,着力突破电源管理系统、混合动力系统、电动汽

车变速器、轻量化材料、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。

创新平台:建设完善陕汽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、陕

西法士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、陕汽新能源汽车实验室、长

安大学陕西省交通新能源开发应用与汽车节能重点实验室等

创新平台。

重点项目:依托西安高新区、西安经开区、宝鸡高新区,

加快推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基地、陕汽新能源汽车基地、宝

鸡吉利新能源汽车基地、陕西法士特混合动力系统开发及产

业化、三星环新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化等重大建设项目。

- 40 -

第五章保障措施

一、创新体制机制

探索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体制机制。强化部

门间、地市间统筹协调,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实施。

集中有限优势资源,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发展,引领带动战

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。探索政府数据资源分类分级开放、

协同和共享,鼓励通过政府采购、服务外包、社会众包等多

种方式,促进政府与企业、社会机构开展合作,放宽市场准

入条件,降低行业准入门槛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推动知识

产权与企业管理、研发、生产、服务有效融合,鼓励和推动

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。实施“三证合一”、“一照一

码”改革,积极推进“一号一窗一网”建设,优化政府服务

流程、服务模式、服务渠道,提升政府服务水平。完善战略

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,健全统计检测、监督考核和评价

机制,定期开展阶段性工作检查和评估。

二、推动双创发展

创新政府管理,搭建开放创新平台,完善创新创业环境,

加快培育适应大众创业的市场环境,努力营造鼓励万众创新

的社会氛围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,建设一批国家级、

省级创新平台,强化基础创新能力,突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

核心关键技术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设立专业孵化器,

- 41 -

改造升级传统孵化器,拓展孵化功能、增强孵化能力,建设

集创新创业联盟、创业苗圃、创客中心、种子基金、创业课

堂、创业导师、商务秘书服务等于一体的、市场化运作的创

新创业服务体系。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,促进上下

游企业、高校、院所建立常态化、紧密型交流合作机制,提

升相关领域研发、制造、服务水平,促进协同创新。积极创

建高水平、有特色的双创示范基地,加快推进西部科技创新

港建设,构建适应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和特点的低成本、便利

化、全要素、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资源空间,构筑

完备的创业创新服务链,推动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向更大范

围、更高层次、更深程度发展。

三、强化多元融资

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,转变投入方式,引导社会资本

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,打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。加强各专项

资金的统筹协调,集中力量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给

予重点支持,加快推动产业发展。鼓励政策性银行、商业银

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创新贷款质押模式,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

业的支持力度。加紧实施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,做好

已有创投基金的管理工作,争取新设立一批新兴产业专业领

域创业投资基金和天使基金,吸引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

产业发展,强化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。规范

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股份制改革,积极推动和引导符合条件

- 42 -

的企业公开发行上市,以及在“新三板”和区域股权交易中

心挂牌交易,鼓励和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、公司债券、短

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。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,引导和鼓励

众筹融资平台规范发展,增强众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

支撑作用。对于公共性较强、前期投入较大的战略性新兴产

业项目,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模式,鼓励私营企

业、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投资建设。

四、强化人才支撑

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,打造具有国内外竞

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人才集聚区。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,继

续实施国家、省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,在战略性新兴

产业重点领域面向全球引进一批掌握国际领先技术、引领产

业发展的杰出人才、领军人才、拔尖人才及紧缺人才,吸引

熟悉企业资本运作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和重点科技创新团

队来陕创业。积极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培养,加强科技创新团

队、青年科技新星等人才培养和选拔,开展高技术人才知识

更新继续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训,加快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

光的优秀企业家,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技术创新团

队。大力支持人才自由流动,创新体制机制,鼓励科技人才

在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,鼓励符合条件

的科研人员带科研项目和成果到企业,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

企业。确保人才留得住,健全职称评定、奖励、落户、住房、

- 43 -

子女入学等保障服务支撑能力建设,为人才,使新兴产业领

域的高端人才引得进、留得住。

五、强化国际合作

重点围绕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发展战略,积极探索国际合

作与交流新模式,全方位、宽领域、多层次提升合作水平。

加快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,支持我省重点企业和研发机构开

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,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、设立研发机构

以及并购有核心技术和研发实力的国外企业,参与国家标准

和国际标准制定,积极开拓国际市场,培育国际化品牌。加

快实施“引进来”战略,完善政策、市场、人才、机制等方

面投资环境,全面与国际接轨,吸引国际知名公司到陕投资,

建立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。有效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,学

习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经验,加快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

国际化发展步伐。


西安理工大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 电话:029-82312712   029-68209991

  地址:西安市碑林区金花南路5号710048  西安理工大学金花校区综合一楼327   西安市高新区瞪羚路26号710077  西安理工大学科技园E座3层